Pfeiffer博士與不銹鋼無縫管“竹節理論”
Gerd Pfeiffer 在1974年獲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連續軋制不銹鋼無縫管工藝中金屬流動不均勻的原因以及為改善軋制條件而采取的措施”,他在論文中首次提出全浮動芯棒連軋管工藝過程中出現的“竹節”現象(Bauch Bildung),成為研究“竹節”現象的第一位學者。
Gerd Pfeiffer 1936年出生于德國Essen市,1958年在亞琛工業大學冶金系學習,攻讀金屬變形專業,1962年畢業,學位論文內容是對頂管工藝的研究,畢業后,1963年在牟爾海姆鋼管廠頂管車間任運行工程師,1964年參與RKI的設計工作,1967年任RKI連軋管車間主任,高級工程師,1969~1972年負責牟爾海姆鋼管廠RK2連軋管機組的設計工作,旋任RKI和RK2聯合車間主任。
1973~1974年,當他在牟爾海姆鋼管廠工作時,在RK1和RK2兩臺連軋管機上進行數據測定,根據測得的數據進行了數學分析,據此寫成博士學位論文,他在論文中提出:“采用連軋管工藝軋制薄壁不銹鋼無縫管時,在管子始端及末端相當一段長度內,其直徑與壁厚和管子中段的直徑與壁厚相差較大,這就是 Bauch bildung,而前竹節不是由于芯棒速度變化而造成的,乃是由于軋件在芯棒上收縮使金屬向前流動受到阻礙而形成的,后竹節則是由于芯棒速度變化而形成的”。
他在論文的最后部分還提到了三位外國學者,他們分別是:
1. Gelej.Gelej是匈牙利人,他側重于研究各種軋管工藝過程的力能參數,功率需要的理論計算,著有《BildsameFormgebung der Metalle in Rechnung und Versuche》一書(1961);《Bildsame Formgebung der Metalle》(1967),并分別于20世紀40年代和60年代寫有專論,“艾哈德鋼管生產所需力及功率的確定”和“采用卡爾麥斯軋管法軋制鋼管所需力及功率的確定”。
2. 岡本豐彥(Toyohiko Okamoto).岡本工學博士系住友金屬公司中央技術研究所次長,曾于1971年在“SumitomoSearch”上發表論述張減工藝過程的文章,他的專著有《連軋管工藝的塑性理論》(與Hayashi合寫),這是1970年在東京國際鋼鐵科技大會上的報告,他還寫有“張力減徑工藝過程的管端增厚”的論文,發表在1977年4月的住友金屬上,這篇文章是與 Yamada Hayashi 等合寫的。
3. 林千博(Chihiro Hayashi).林千博系住友金屬公司中央技術研究所研究員,80年代成功地研制開發了錐式輥穿孔機,這臺穿孔機是在80年代出現的第二臺錐式輥穿孔機,1982年在海南鋼管廠投入使用,日本鋼管界稱它為“住友超級斜軋穿孔機”。
發表評論: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