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銹鋼無縫管發明的種種評論與爭議
作為銼刀的生產者,與不銹鋼管顯然沒有太多的聯系,而曼氏兄弟卻由此發明了生產不銹鋼無縫管的嶄新工藝-斜軋穿孔,當時對這一問題存在很大的爭議。這可從以下援引的例子看出。
1. George H Babcock于1887年6月3日在ASME 會上所作的報告,題目是“從圓鋼生產管材的新工藝”,即在第一根穿孔坯軋出約九個月后對這一工藝的介紹,后來文章和討論一起登在ASME 會刊上,《The Seamless Story》(無縫的故事)一書中引用的僅是文章的“討論”部分,而在文章開始有如下一段話:“我們都聽說過關于愛爾蘭人做大炮的方法,即在一中空的洞周圍澆鑄以鐵水,這個方法卻讓一個德國人實實在在地去做了,應該說這顯然是去做一件更難做的事,即硬是將圓鋼或熟鐵棒將一個圓孔圍起來,我們對用鉆削、沖孔等工藝來對金屬打洞是熟悉的,但是現在來了一個人,他將以上工藝棄而不顧,就如同一個外科醫生從外部來治療內部的毛病一樣,將一個孔“軋”入圓棒的中間,從而將“孔”成形于管內,是什么生成了一個孔?顯然如同男孩吹口哨一樣,它自我生成,正經地說,這不是開玩笑”。令人不解的是在一篇技術報告中講這一段話的用意何在?在《Mannesmann-100 Jahre》(《曼內斯曼(公司)100年》)書中稱:這是用詼諧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這項工藝的不相信。
2. 1899年2月1日H.S.Wilson 在圣路易斯工程師俱樂部宣讀了一篇論文,隨后這篇文章登載在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of Engineering Societies (1899年6月)上,有如下一段文字:“曼氏兄弟斜軋穿孔工藝饒有趣的一點是,它利用了圓棒最薄弱之點在于中心這一出乎尋常的現象和事實,曼氏兄弟并沒有發明這一工藝過程而僅僅是發現了它?!薄八麄兿朐O計一臺對圓鋼進行冷軋的軋機,試圖通過適當地設置軋輥,軋出非常直的圓鋼······由于圓鋼原料相當不規則,因此產生了進行熱加工的想法,認為這樣做可以省去退火工序,并減少經過精細加工的雙曲線輥的磨損。起初,進貨的圓鋼的直徑比要求值僅大幾分之一英寸,而以后進貨圓鋼的直徑也有可能會比庫存圓鋼的直徑小得多,于是他們決定通過軋制以減縮現有的圓鋼的直徑,并順便考察一下,每一道次可能實現的直徑壓下量。最終,他們發現軋制第一道次后,圓鋼中心產生了一個通孔,這樣,所謂的“曼內斯曼工藝”就變成事實了?!?/span>
3. W.C.ChancellorNational Tube 公司(廠)的車間主任,1924年10月11日在《Railway Review》雜志上載文稱:“具有歷史意義的事情是:原想設計斜輥式矯直機,對被矯直的工件施以相當大的壓力以達到矯直的目的,由此而產生現代的穿孔機,這一機器的設計者名叫 Mannesmann的德國人發現,在這樣的矯直機上經過矯直的有些圓棒中心出現了孔腔,起初,人們認為這是由于煉鋼過程中生成的縮孔而造成的,進一步觀察才發現,產生在圓棒中心的這一缺陷,實際上是由于矯直輥的特殊作用而誘發的破裂,曼氏兄弟根據這一發現而研制了曼內斯曼輥式穿孔機,從原理上講,這是至今尚在使用的斜軋穿孔中最普通的一種形式?!?/span>
4. 1926年12月Fritz Kocks工程學博士在對全德鋼鐵學會軋鋼學組所作的一篇報告中論述分析穿孔過程的困難時,曾說:“自從曼內斯曼兄弟發明(斜軋穿孔工藝)以來已過去了40年,人們或許可以假定當時科學技術已解決了穿孔工藝的問題,但直至今日凡是與不銹鋼管生產和穿孔工藝有接觸的人,都有在現存文獻中找不到答案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對影響穿孔機運行性能的有關因素,采用逐步迫近的方法加以考察,才可能慢慢解決存在于這一復雜過程中的問題”。
5. Bernard Planner博士1943年12月16日發表在Iron Age(10)一篇文章中有如下的一段話:“在各個領域有許多項發明的曼氏兄弟有一個設想,即:對經過加熱的圓鋼,用斜軋的方法加以精整、軋制,以使其內部產生孔腔。以前這一現象是在偶然的狀態下發生的,但他們關于圓鋼斜軋穿孔的發明卻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而是他們長期預期的成果,而這一成果當時的軋鋼工程師們都認為是不可能的?!斑@里必須提醒的一點是:發明者不能令人滿意地解釋孔腔形成的原因,當然絲毫不會貶低這一發明的價值。后來關于孔腔的形成產生了許多互相矛盾的理論”。關于我們談論的問題,我們援引了時間跨度長達56年的幾篇文章的摘錄,假如想對這一主題作進一步的探討,還可以找到大量的資料,但是這個大問題仍然存在分歧,究竟曼氏兄弟發現斜軋穿孔的原理是偶然的還是為了探究純理論概念所作的一系列實驗的結果,讀者自己可作評判。
發表評論: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